“陪孩子玩”与“和孩子玩”之间只有一字之差,却差之千里。虽然都是“和孩子在一起”,但是一个“陪”或多或少的体现出家长为主体的意愿;而“和”表现出两个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互动。
不管孩子年龄大小,我们作为家长,都应该把孩子看做一个单独的个体,与我们平等的个体来看待。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,也不隶属于我们。所以,如果本末倒置的来看待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,虽然希望是相同的,结果却一定是相悖的。
和孩子玩,是一种真正的融入与投入。
和孩子一起制定游戏规则或者玩的内容,然后放下自己的姿态,就是孩子的一个真正玩伴,投入的和孩子一起,摸爬滚打、爬高上低、全力以赴。只要是双方同意的游戏规则,就执行到底,坚持到底。至于玩在一起后的结果,无所谓总是故意认输,无所谓精心的去设计,更不需要有太强的目的性或者目标性。听从自己的本心,根据实际的情况,开心在一起就好。
儿子现在放学后途径小公园的时候,总是喜欢和我进行一番速度的比赛。他徒步奔跑,而我骑车,指定一个目的地,先到者为胜!当然,奔跑的时候是可以有近路可以选择的,而骑车只有一条道路可行。
最开始我漫不经心,以骑车者的绝对优势对儿子说:“我让你五个数,当我数到5的时候我才开始前进!”儿子看了看我,挑衅的说:“你输定了!”当我开始数“1”的时候,儿子撒腿就飞奔起来,等我数到5,他已经行了差不多一小半儿的路程。当我拼命蹬车骑到终点,儿子已经得意的翘着二郎腿坐在石墩儿上等我。看见我的身影后哈哈大笑,我跟着讪讪而笑,然后告诉他以后再也不让他了!儿子总结说:“我全力以赴,你大意失荆州!”
和孩子玩,需要营造一种自由的状态与方式。
诚然,大人的智商和孩子的智商的确不在一个频道点儿上。但是也不可否认遇到很多事情,大人也没有孩子那种全心投入的状态,尤其是针对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。如果仅仅是“陪孩子玩”,那么家长可能就处在关心孩子有没有热与冷;需不需要喝水;安不安全这样的问题上,而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。而“和孩子一起玩”,则是需要家长也全神投入进去,以一种自由的状态与身心参与到孩子的世界,不仅仅时刻了解孩子的外表特征,还要体会到孩子的内心渴望与需求。
宝仔前段时间说要教我他新学会的魔尺的一种拼法,当时我正在忙着手边的事儿,就略带敷衍的和他一起动手拼。作为老师的他,耐心细致的教我,不但手把手的教,还每做一个动作都停下来等等我,凡是他帮我做好的步奏,他都会再拆了让我重新拼。有教授的过程,有考核的过程,看着他如此的专心致志,让我不由得放下手中的一切,全心投入进来。直到最后我可以独自拼装了,他才满意的点点头,还表扬了我这个学生不错。
而我在这个过程中,体会到了儿子的耐心、细致,甚至可以感受到平日里他在幼儿园时老师对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。这让我真的很放心、开心。
和孩子玩,是一种对家长情商的考验。
现在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,会失去自己作为成人的判断力、领悟力。因为我们太希望我们能够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未来,可以让他们有我们所希望的品质。我们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的担心他们会输在起跑线上,所以就导致我们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,不自觉的带了太多的目的性:玩积木是为了训练孩子的空间能力、阅读是为了让孩子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……包括好容易在一起的时间,往往也会更偏重于通过设计出来的“玩”,希望达到对孩子某些方面有所启迪的目的。而带着这些功利性,却往往让游戏、玩耍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意义,欲速则不达。
不要太计较目标,不要太强调目的性。其实和孩子在一起,本身就是一种无以伦比的幸福,静静的看着他们嬉笑玩耍,在阳光下奔跑,在房间捣蛋,和小朋友们一起笑……不需要特别的配合,成长就是这样的悄无声息。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发现,孩子就已经长大!
和孩子在一起,一天哪怕只有十分钟的时间,放下自己的工作、手机、杂志,甚至放下自己的心情,只是全心全意的和他们在一起!相信山不是一日堆积而成的,孩子的每一种状态,都将是自己日后的积累。作为家长,和他们在一起,关注他们,相信他们,认可他们,比什么都重要。
关于我们 - 广告合作 - 使用条款 - 客服中心 - 联系我们 - 免责声明 - 友情链接 - 妈妈网 - 妈妈论坛 - 妈妈说 - 儿歌 - 动画片 |
© 2007-2012 MAMACN.COM 大连妈妈网版权所有 技术Discuz! 粤ICP备08026690号 |